诚心、专心、用心、恒心

艾斯德生物:酸化剂缔造者

温度升高病害增多,春天“鱼瘟”怎么防?其实本来没有“鱼瘟”,那只是你不细心的后果

2021-02-23 15:13上一篇 |下一篇

回大地,万物复苏,随着气温和水温的不断上升,鱼类开始生长的同时,各类病原生物的活动也开始加强,因此强化春季病害综合防控显得至关重要,可使全年水产养殖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这两三年,每到开春就会有很多地方发生大量发病死鱼的现象,很多人甚至称为“鱼瘟”,其实哪有什么“鱼瘟”,你所谓的“鱼瘟”都是你平时不细心的结果。

一、初春最易患病毒病

在初春的鱼病中,首先要预防的就是病毒性疾病,通过这次新型冠状病毒,相信大家已经了解了病毒病“传播快,传染率,危害大”的特点。初春全国各地开始升温,随着温度的回暖,鱼刚经过了一个冬天,体质正差,免疫力也很低,大多数鱼塘里的鱼甚至掉膘。特别是针对冬天停食的鱼塘,此时鱼塘里的鱼,正是一年中体质最差,免疫力最差的时候,也就是最易诱发病毒性疾病的时候。

1、常见开春病毒病

针对水产上每年初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即鲤鱼的鲤春病毒病、鲤鱼和鲫鱼的疱疹病毒病,这些病毒病的发病最适水温在13-29摄氏度。

最近有养殖户发来视频,从鲤鱼死亡的数量和发病的情况下来看,鱼呈现出爆发性的死亡。问了养殖户那里的水温,还好,还不是病毒爆发的最佳水温,不然损失还会更大,从养殖户提供的水温来看,现在的陕西水温也没有达到13摄氏度,类似这种水温还未达到13-29摄氏度就发生疱疹病毒的,前年我在四川的自贡也发现过,后来拿到四川农大检测,也证实确实是疱疹病毒引起的。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病毒病及其他常规疾病的预防

我每天都在关注疫情,上面就提到一个特点,那就是有基础疾病,或是体质差的人症状会更为严重。

这里就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免疫力是抵抗病毒最好的武器。去年我也在三四月份写过一篇文章介绍过鱼康免疫多糖在预防病毒性疾病,以及预防常规疾病上的运用。这几年经过大家反复验证,这些天不少养殖户就已主动提出今年还要用上。

具体用法:如果预防病毒性疾病,那就是在病毒性疾病高发前一个月,也就是水温达到15摄氏度之前,连续投喂27天,这个是经过专家教授们验证过的结论。如果是预防常规性的疾病,那就是一月可分为三个周期,每间隔一周,投喂三天,或者每间隔十天,连用5天,用量是每袋饲料添200克,每天一次。用时还要把鱼康干酪乳杆菌一起用上,用量是每袋饲料不加200毫升,也是每天一次。

我在公众号看到一养殖户留言,意思是说为了预防病毒连续投喂27天免疫多糖,是在往塘里扔钱,用药太多会亏死。本想一笑了之,转念一想,或许是我在表达时出了问题,当养殖户一看要用27天,难免会想那得用多少钱?
其实一吨料也就增加一百多元的成本,从营养吸收的角度,免疫增强,疾病减少,对生长的促进作用,就已经把这个成本拿回来了,哪来亏死的用药成本?倒是一旦发生病毒性疾病,无法医治,那才是亏死的节奏!

像去年我去新疆乌鲁木齐赖老板那里,那家的鲤鱼喂了免疫多糖,鱼没事;相邻的鱼塘没有预防,一个疱疹病毒,其他鱼都不死,就死鲤鱼,最后偌大一口鱼塘,没剩下几条。

二、饲料投喂量如何定

随着温度陆续回升,大家都会慢慢开始投喂饲料;有些冬天也没有停料的,也会开始慢慢增加投喂量。无论是重新开始投喂,还是开始增加饲料投喂,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投喂多少。鱼对饲料的消化,取决于肠道内的消化酶,而消化酶的活性又随着水温的变化而变化。

初春的水温,变化幅度比较大,而鱼的肠壁在初春是比较薄的。由于鱼在越冬时,总是喜欢向深水区集中,所以肠道中也充满了池底的条件致病菌,鱼吃食过量时,很容易引发鱼肠道的炎症,通过肠壁感染病原菌。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此时要用到至关重要的两个方法:1、早投喂,或是冬天不停料,但投喂的量必须控制好,开始按鱼体重的千分之一,或是更低开始投喂,当连续十天都能吃完时,在接下来的十天又根据天气增加,逐步少量增加;2、在饲料里添加干酪乳杆菌,帮助消化。

类似的案例,这里举一个养叉尾鮰最常见的套肠病。每年初,都有不少人的叉尾鮰因为套肠,发生大量的死亡。当把发生套肠的肠道剪开,会发现一些较硬的饲料颗粒,梗阻于肠道中,而肠道又没有足够的消化酶和消化液去软化和分解饲料,肠道内的饲料长时间得不到软化和分解,肠道的蠕动就无法把饲料往后肠排送,故饲料长时间受阻的那段肠道发生炎症,继而发生套叠。这两年,我们的客户中,养叉尾鮰的人不少,好多人按我们建议的方法,用了免疫多糖加干酪乳杆菌后,就再也没有发生过套肠,从目前反馈的情况来看确实有效。

一些养殖户,投的是沉料,饲料有没有被鱼吃完,完全不知道,反正投饵机一开,人就去干其他事去了。至于投出去的饲料是否都被鱼吃了,他并没有去考虑,总之认为只要投下去下,就认为一定是被鱼吃了。年底一算饵料系数,两斤,甚至吃三斤饲料长一斤鱼的养殖户我都遇到过,效益就这样被吞食掉了。

所以水质管理中,对投喂量的管理是不可忽视的。正确的做法就是四定原则:定时、定位、定质、定量。投多少才是科学的呢?投料率达到多少,才能达到内服的群体用药效果?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这让我想起了,好些年前听的美国大豆协会的一次讲座,专家的意思是这样的,让鱼儿自由采食一天,任其吃饱,计算其能吃多少,然后第二天按其量的90%计算一天的投喂量,这样连续十天,到了下一个十天,又这样重复一次,也就是说每隔十天重复一次。但是现在的水温还没有达到15摄氏度以上的正常水温,所以最好还是先少量多次,逐步增加,例如先按千分之五的投饵率,慢慢增加。

三、塘底沉积导致的缺氧

经过一个冬天,池塘的底质大多比较差,沉积的粪便、残饵、老化死亡的藻类等有机质,其含量远超水体中悬浮的有机质,有些鱼塘在年底清塘时就会发现,塘底的淤泥发黑发臭。所有的这些现象都是源于塘底沉积的淤泥厚度,如果淤泥越厚,那沉积的有机质越多,对水体底部的溶氧消耗也就越大。

当池底处于缺氧的情况下,由于环境适宜,兼性厌氧菌大量繁殖,大量的有机物开始发酵,产生大量的还原性中间产物。由于这些物质具有强烈亲水性,就构成了水体底部氧债的来源,一旦水底有氧,这些物质就消耗氧气,直到把这些还原性物质氧化完全,才能增加水体底部的溶氧。为什么说改底能增氧,其原理也就在这里,提前氧化了塘底的还氧性物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现在许多地方的鱼塘都不能做到年年清塘,所以就致使鱼塘的底质越来越差。有句说法叫底质决定水质,底质越差,除了形成氧债外,还会造成水体中寄生虫、有害病菌的大量繁殖;底部酸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毒物质的浓度升高,降低鱼体免疫力;引起鱼病多发,影响鱼的生长,造成饵料系数增加,养殖效益降低。

前些天我一连几天写了一些关于水霉试验的心得,就收到不少人发来的鱼病图片和视频,当一问及水质、环境等情况,就有许多是与水质差、淤泥厚有关系。

无论是水霉,还是真菌,其实质都是腐生菌,水体中有机物越多,尤其是底质中淤泥越厚,酸败的环境越利于其繁殖。鱼一旦受伤,温差造成水体对流,温度低的水,由于密度更大的缘故,往下沉。尤其初春的倒春寒,就像今天的这一突然降温,表层水温低,底层水温高,底层水温度比表层水高,密度更低,所以底水就往水的表层冒,鱼夹在中间,底质中的大量水霉、真菌就被带到了鱼体上,增加了感染的机率。同样,寄生虫和细菌,也是在底质的中密度更大,因为细菌与寄生虫自身也是生命体,也需要营养物质,底质中的淤泥层的有机质,就成培育这些病源体的天然培养基。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建议,年初在水温低时,在不宜使用生物制剂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氧化性的改底产品,如鱼康的底改片,海光的全效底改片、解毒底加氧,滨阳的全效速清底改片、分解霸王,这些都是现在使用非常普遍的产品。快速氧化分解有机质,改善底质,增加底部溶氧,防止鱼虾缺氧中毒,抑制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

而在温度适宜,达到15摄氏度以上时,使用鱼康酵素改底,成本低,而且彻底,还能变废为宝,促进鱼虾生长。例如,有些鱼塘的鱼吃食不好,很典型的就是成都周边的一些钓鱼塘,他们就喜欢用细颗粒的解毒底加氧,用了之后不出一小时,立杆见影。再如现阶段的水霉,用底改片氧化改底的同时,还能杀灭底部的细菌病毒,抑制寄生虫。有些鱼塘,抬网上粘附着很多脏的粘合物,许多人养殖户就总结出一个经验,只要把二氧化氯片加上分解霸王一用,这些污物就减少了很多,净水改底消毒三合一,有客户给公司报货也是说把你们公司三合一来上多少。

四、培藻肥水

肥水其实就是培育水体中,足够的,多样性有益的稳定藻类。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藻类的种子,且是有益的藻类,怎样才能稳定,应该补充什么样的营养物质。

藻类的种子,现在市面上说的最多的就是小球藻和干粉的藻种。如果是真正的活的小球藻,那保存过程中接触光照,小球藻会进行光合作用,消耗营养物质,当营养物质消耗殆尽,就会缩短其保质期,大多不会超过一个月。这是小球藻在销售使用过程中的一个缺陷。所以保存过程中有的会建议弱光保存,像公司的优球藻是不建议库存过多,时间一长,藻类死亡就会产生沉淀。用途重点在于调整藻类结构,或是水体中有益藻类太少时,起到一个引种的作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对于新建的鱼塘,如周边有水质好的鱼塘,可通过取其表层水,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进藻种,是最节省费用的。再补充促进藻类生长的的营养,比如经济实惠且快速的就是磷肥,再配合适量的氮肥、氨基酸。在此基础上添加活化剂糖肽源,还有促藻素可起到快速培藻的目的。如果是苗池培育,可通过补充腐熟发酵好的有机质作为基肥,在水色变淡时,再补充施入糖肽源和氨基酸、EM菌种,加速水体中藻类繁殖。

再来说下干粉的藻种,其实国内目前来说,还没有发现有企业做藻类干粉化。所谓的干粉化藻种,其实还是营养盐和促藻素。当施入后,可以发现水色变好,其实是促进水体中,原有的单胞藻类的生长。

肥水也是初春预防鱼病的一种手段。瘦水中的藻类偏少,其自净能力和缓冲能力相对更差,而且水体中的溶氧主要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当把藻类问题解决了,那溶氧问题也就解决了;养殖过程中,溶氧管理好了,那就是把水质管理的大问题解决了。所以水质管理的实质就是培育水体中足够的、多样性有益的稳定藻类。

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其实包含“藻类的种子、有益的藻类、怎样才能稳定、应该补充什么样的营养物质”四个方面的内容。

说到藻类种子,我去年也做了不少试验。比如小球藻的习性,高温不适宜其生长,低温又长不好,所以适合其生长的时间段就是春秋两季的一段时间。今年我试着搞了一些浓缩的,还有一些液体中,准备再做些试验,如果在生产中效果得到认可,到时再把试验结果分享给大家。

而现在市场上有许多干粉的藻种,其实质也不是什么真正的藻种,就目前来说,国内还真没有进行藻类种子干粉化加工的企业;大多都是一些促进微藻生长的微量元素和营养盐。

如果要真正的引种,还不如把相邻肥水鱼塘的表层水引入过来。像我们公司有一款产品——活藻素,当温度达到适合藻类繁殖的二十摄氏度时,养殖户上午用下去,下午或是第二天就看水色变绿,用户就感到很神奇,有人还怀疑是不是添加了染料,像这种情况,捞两条花白鲢,只要看下肠道食物,养殖户的疑虑自然就没有了。

至于有益的藻类,那就是看水色了。水色反映的是藻种的种类与质量,而透明度则是反映藻类的数量。藻类的种类极其繁多。这两年我去华农学习了几次,当我遇到一些不认识藻类,就请教学很有权威的博士生导师,他们有时也得拿起书来比对。所以当看到有些技术员,池塘边一站,就判断出什么藻,那其实都是经验判断。

五、如何调节藻相

藻类种类在水体中的比例,也就是许多人所说的藻相。对藻相的调节,在年初低温情况下,是不建议通过杀的办法调节,比如用二氧化氯或是三氯。因为大剂量的使用时,结果是不想要的藻类被杀死了,想留下的有益藻也被杀死了。

其实每一种藻类成为优势种群,都是有原因的,要么是水温适宜,要么是营养对路,要么是光照的原因。年初温度低,藻类生长慢,除非是有害藻类占了绝对优势,才用杀藻的办法;其他的情况最好通过投入适合有益藻繁殖的营养来进行调节。

1、藻类的营养需求

有益藻类的营养需求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要有足够营养物质;另一方面还要做到营养均衡,比如微量元素,需求量虽然很少,但缺乏就会影响藻类的生长,比如锰、铁、锌。花卉上铁树喜生长在碱性环境中,如果处在酸性的土壤中,铁树的叶子就会因为酸的缘故影响到微量元素铁的吸收,叶子出现发黄,我想这也是铁树名字的由来。在种植上会施一种叶面肥,它里面就含有微量元素锌。

生长在水里的藻类与陆地上的绿植生长原理也是一样的。有时候,即使在磷肥中加一点点钾肥,一亩施入一两公斤,也能起到促进水体中微藻繁殖,达到调节藻相的作用,只是无机的磷、钾持续作用时间很短。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藻类生长与温度的关系

低温下,好多动植物的酶活性都会降低,所以能量的代谢会减弱,动植的生长会放缓,这本是自然规律,像现阶段就很难把水肥到夏天藻类的浓度。现在肥水,既有温度的限制,又有光照的影响,初春全国许多地方的光照强度要低一些,尤其是像四川,阴天多晴天少。

我去年做了一段时间的藻类培养,就发现培养的小球藻在1.5PPm的鱼康氨基酸肥水膏溶液里,其藻类浓度还要高一点,反倒在3ppm的溶液时,藻浓度的颜色还淡一些。开始以为记录错了,可又重复做了一次也是一样。所以才总结出,由于日光灯的光线穿透能力弱,肥水膏液体的深度过高,反而对光合作用是一种影响。同样的,浓度比1.5ppm浓度更低的溶液里的藻类,生长也不是很好。所以得出,相同的光照,相同的条件,也需要合适的营养物质浓度,当低于某一值时,也会影响到藻类的生长。

3、其他影响藻类生长因素

池塘中的藻类生长除了前面所说的一些因素外,还要考虑到池塘的一些外界因素,比如池塘里的大型浮游植物,如水花生、轮叶黑藻、苴草等,还有岸边沿着池塘的浅水植物、青苔等,这些都会大量吸收池塘里的营养物质。

另外,水体里的消耗藻类的因素,有花白鲢、螺蛳、田蚌、轮虫、枝角、桡足类等,特别是现阶段去肥水时,培养的藻类量不能超过消耗量,肥水就更困难。所以就要充分的考虑这些因素,晚放花白鲢苗种,清除田蚌与螺蛳;如果轮虫多,特别是如果引起鱼容易缺氧了,那就可以傍晚沿着池边杀一杀。

藻类生长需要一定的水体酸碱度。在弱碱性水体里,藻生长更加旺盛,所以生石灰清塘消毒,确实是其他产品难以替代的。现阶段,水体中藻类数量不多,肥水尤其要注意少量多次,让提供的营养与藻类的数量处于适当的匹配度。

当水肥起来,藻类数量足够后,溶氧充足了,通过藻类的吸收,有利于降低池塘里的氨氮、亚硝酸盐等有毒物质。另外就是肥水之前,如能用有机酸解毒,络合一些重金属离子,或是其他一些影响因素,结合着使用鱼康氨基酸肥水膏(膏状)、酵素肥和硅藻肥(粉剂)和活藻素,这样更容易把藻类培育起来。

六、4种特殊的水色

这一段把几种特殊的水色单列出来写一写。比如现在常见的水质混浊,或是水色发黑,或是水面出现大量泡沫。

水色是藻类的体现,不同的藻类有不同的特点,藻类的生长又与环境相关,如水深、光照、流动性、水温等,而且藻类与菌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有句顺口溜“有藻缺菌,水质不稳定”。从池塘生产力的角度,那藻类就是池塘的初级生产力,如果更进一步,那菌就是这个初级生产力的基础。肥水的目的就不仅仅是定向培育优良的藻相,还是在增加各种营养物的浓度,以及各种微生物的浓度。

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混水,这些混浊水大体可分以下几种情况:

(1)浮游动物过多,大量藻类被浮游动物吃掉后,水体溶氧下降,所以这些浮游动物就往水体表层聚集。浮游动物有一个特点,就像人憋了一口气脸会涨红一样,它们的身体也会发红。用二元同构的方法去认识这些浮游动物,就是因为氧气不足,才引起了这些浮游动物发红。它们之所以往水体的表层聚集,还有另外一个猜测,不过有待证实,那就是身体发红是否也是这些轮虫繁殖的需要,为了吸引异性过来交配;就像有些鸟,用唱歌跳舞或是用做巢来吸引异性,最典型的就是孔雀,留着一个长长的尾巴。

要处理这些过多浮游动物,可以用海光轮虫灭无踪在清早沿着塘边施整塘面积的四分之一,一袋用一亩半到两亩;值得注意的,鳜鱼无鳞鱼不能用,这些鱼可以用滨阳车轮指环杀,一袋用2.5亩。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2)水比较浅,鱼又比较多,藻少菌少,水体自净能力差;再加上水少,养殖户投料不足,或是像一些农村的鱼塘,几十公分的水深,根本就没有投料,鱼在泥里寻找食物,水色就是一塘的黄色混浊水。另外就是有些鱼塘,鱼身上长有寄生虫,躁动不安,搅动底泥,引起水质混浊。这种情况就是培藻加补菌,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

(3)当反复地使用一些残留时间很长的消毒剂或是杀虫剂,还有一些重金属,它会长时间的抑制藻类的生长,或是微生物菌群的恢复,导致水质白浊。最常见的就是晶体硫酸铜,以及三氯乙氰脲酸,特别是三氯乙氰脲酸,如果在同一池塘里,一个月只要是反复大剂量用上三次,要在短时间再把水培肥,那是非常困难。

(4)除了上面这种情况,还有一种水色,水体中藻类也比较多,水还比较活,一天中还能出现不同种颜色,但就是颜色不好看,比如出现早绿午黑、早红夕绿、早黑午绿等现象。这是由于藻类的特点引起的,池水中的藻类,有的是能主动运动的,像在显微镜下看到裸藻,运动速度还很快;而这些能运动的藻类大多具有鞭毛,像裸藻和隐藻。

由于这些藻类能运动,可以不断调节在水体中的水层位置,以不断适应接收适宜的光照,所以这些藻类即使处于水比较深的静水区,也能生长得很好,而其他藻类在这样的水体里,生长就会受到限制。

就拿能通过调节假空泡,来实现在水体中运动的蓝藻来说,比起有鞭毛的藻类,它的运动速度很慢,但比起其他没有鞭毛的藻类来说,其运动速度就算快很多了,但蓝藻仍然喜欢在静水中生长。

正是由于这样水体中,有像以裸藻或是隐藻占优势种群的藻类,裸藻是绿色,当以裸藻为主时,水就是绿色;隐藻是黑色,当以隐藻为主,水就呈现黑色。这种现象,全年都可发生,尤其是一些水位较深的老塘,有机质含量较高,耗氧量较大,底质容易酸败,应该经常改底,在水温适宜,藻类丰富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裸藻速灭,一袋用3亩,第二天用有机酸解毒。

七、水质突变背后的原因

藻类还有另一种特殊情况,水质突然变清,或是变黑、变红、变白,但这个颜色的变化与太阳光引起的藻类驱光性没有关联,即不是由于某一类型藻类驱于水体的表层所引起。

它是由于水体中浮游生物量超过某一极限值,藻类突然大量死亡所致。藻类在死亡后,释放出毒素,原本为池塘提供主要氧气来源的藻类,此时不仅不能为池塘提供溶氧,反而死亡的藻类还要消耗氧气;所以鱼塘开始出现缺氧,引发其他生物,如浮游动物在缺氧又缺乏食物的情况下也出现死亡。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1、引发倒藻的原因

在生产上,我们把这种情况统称为“倒藻”,倒藻的实质不仅仅是藻类的死亡,还包括其他生物的死亡。这也就解释了水为什么会出现有变白,也有变红,也有变黑。因为轮虫死亡会引起水白浊;浮游动物在缺氧的情况下会引起水泛红。

至于水发黑,那因素就更加复杂。一方面水体对流,把底部淤泥层的腐屑物带至水体表层,会引来水色发黑。另一方面,鱼排出的粪便未得到充分的消化,比如鱼有肠炎,有脱便,还有投喂过量,残饵增多,所以需要分解的有机物增多;但为池塘分解有机质的微生物,如芽孢杆菌、酵素、干酪乳杆等却不足。生成与分解不能保持平衡,有机物在水体越积越多,鱼塘的水面颜色逐渐变黑,最开始还只是一层薄薄的油膜,然后慢慢的演变成泡沫,终于有一天,一个外界诱因,可能是一场大风吹动池塘水体对流,也可能是一场雨水,也可能某个方向带来的突然降温,此时的池塘自净能力极其脆弱,对外界影响的缓冲能力有限,也就引发了倒藻。

2、预防倒藻的方法

为了预防倒藻,最为关键的就是调水,重在平时。

让池塘中过多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及时的让这些饲料营养,在肠道中没有被消化吸收的部分,再次通过微生物的作用,转化成鱼的产量,促进鱼的生长,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平时注重对鱼的肠道保健,防止肠道脱粘、炎症。平时预防可在饲料里添加肝胆康泰、肝胆强、免疫多糖,保肝护肝,促进胆汁的分泌,提高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利用免疫多糖对水生动物的肝脏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增进肝脏的解毒以及营养转化功能,另一方面调节水生动物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强免疫功能,提高水生动物对细菌、病毒、原生生物等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而且还能诱食,提高饲料利用率,促进水生动物生长。

3、倒藻出现的措施

如果已经发生倒藻,加注新水与解毒,就是最好的解决办法。解毒可用解毒120与泼洒应激灵同时外泼,降解死亡藻类的毒素与抗应激;同时发生倒藻的水体,水面往往伴随着油膜,所以先用有机酸或解毒超爽原液,然后再泼鱼康干酪乳杆菌,能快速改善水质。

八、杀虫

初春用药的最后一个话题就是杀虫。说到杀虫,肯定有水温的要求,大体上都会建议在清明前后。

为什么有这一说法,其根本还是由于鱼在水中的活动范围来定的。
1、温度低时,鱼都在深水区,杀虫药施下去,在低温下能扩散到两米,那助溶剂就算不错的了。现在许多鱼塘的水深都在两米以上,施下去的药,未能充分接触鱼体,当然杀虫效果就大打折扣。

2、另外就是对于一些水较浅的鱼塘,虽然药物能扩散到鱼塘底部,但好多虫卵尚未萌发,所以过早杀虫对效果也有一定影响。

3、如果有些鱼塘,已经发生寄生虫疾病,非要等到温度合适了再杀,当然也是不可取的。前不久我就遇到了一钓鱼塘,用了几次药效果都不理想,当时虽然正值寒冬,但当杀虫药一去,死鱼立马就没有了,所以当用还真得用,但预防就可以等到温度适宜时。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以前很多人都认为,杀虫药是毒性越强越好,过去一些鱼药老经销商,只要做上十年八年的,很少有没有出个事的,其中好多就出在杀虫上。他们习惯性地喜欢加大剂量使用,通常正常情况下40%的辛硫磷100ml用3亩,有的就加大用1亩,温度高、水质肥、缓冲能力强的水体不会出安全事故;可一旦遇到特殊情况,就难保不出问题,比如有水温分层,药物扩散不到原来预计的水深,药物浓度就会进一步加大;比如有水体对流,塘底上翻的耗氧物,有时就是什么都不用,还会出现缺氧,何况超大剂量地使用杀虫剂。

从事鱼药行业十多年来,刚开始感到压力很大,总是担心客户在用药环节出问题,所以总要反复叮嘱,时间一长,也就养成了许多习惯,比如从不饮酒、天天看天气预报,而且时常做试验,做到心中有数。这些天的试验我就发现,从发生竖鳞病的鱼体上分离到的病原菌,接种回去后鱼不发生竖鳞,我在考虑是否有其他原因引起。
  • 首页
  • 产品中心
  • 电话
  • 关于我们